碧玉周庄

638次阅读
没有评论

“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,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”——吴冠中

碧玉周庄
碧玉周庄

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,中间有个周庄。

周庄,地处苏州昆山,古称贞丰里、泽国,建于北宋,至今近千年历史。元末明初,商圣沈万三随父迁至周庄,因经商逐渐成为江南第一富豪,而原本人烟稀少的周庄也随之兴旺繁荣,并与清代发展成江南六大古镇之一。

古之泽国

“君到姑苏见,人家尽枕河”。周庄在古代有“泽国”之称,澄湖、白蚬江、淀山湖和南湖环绕其四面,犹如众星拱月。镇中四条河两纵两横——南北市河、后港河、油车漾河、中市河,纵横交错将古镇分隔成“井”字形。全镇依河成街,桥街相连,深宅大院,重脊高檐,河埠廊坊,过街骑楼,穿竹石栏,临河水阁。当地人“咫尺往来,皆需舟楫”,由此形成恬静娴雅的水乡风貌。

贞丰故里

周庄镇旧名贞丰里。据史书记载,北宋元佑年间,周迪功郎信奉佛教,将庄田 200 亩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,百姓感其恩德,将这片田地命名为“周庄”。后经江南富豪沈万三在此经商发迹,贞丰里才出现了繁荣景象,经数百年发展成江南大镇。“周庄八景”也即“贞丰八景”——全福晓钟、指归春望、钵亭夕照、蚬江渔唱、南湖秋月、庄田落雁、急水扬帆、东庄积雪,是吴地文化的摇篮,江南水乡的典范。

唐风孑遗,宋水依依,烟雨江南,碧玉周庄

周庄的水,是流动的宣纸。桨声橹影,那是宣纸上游动的墨点和线条。从石栏驳岸缝里伸延出来的苔痕,以墨绿的浅浅的触须,搅动着水巷的心率。橹声咿呀,一叶扁舟自宋朝启程,一路经过了元、明、清。灯影深处,宋人的诗词逸句,元、明、清的逸文雅事,纷纷从水巷爬上油亮光洁的橹梢,筑巢于其上,在烟雨水墨间或呢喃或繁衍……

全福晓钟

全福讲寺原坐落在周庄镇西侧的白蚬江畔。最初叫“泉福寺”,是周迪功郎及其夫人的舍宅。以后不断扩建,才梵宫重叠,乔木阴翳,成为苏杭一带有名的佛寺。寺内有一口巨钟,重 1500 公斤,悬于大雄宝殿左侧。每当拂晓时分,寺内和尚撞钟,声音传送至数十里外,人们把它当作报晓的金鸡,纷纷闻声起床。

碧玉周庄

南湖秋月

南湖位于镇南,湖水澄净,鱼虾丰盛,修竹茂密环境幽静南湖的景色四季宜人,秋天的月夜格外醉人。当金凤送爽、明月高悬时,湖面上一片清辉、一片金黄、一片空灵,充满“长烟一空,皓月千里,浮光跃金,静影沉璧”的美好意境。

碧玉周庄

迷楼

迷楼地处贞丰桥畔,原名德记酒店。最早的店主叫李德夫,祖籍镇江,于清朝光绪末年,携家带眷迁徙周庄,因擅长烹调,掌勺开设酒店。夫妻俩年过四十,才喜得一个千金,起名叫阿金。长大后,阿金如出水芙蓉,貌压群芳,求婚者纷至沓来。李德夫夫妇难舍女儿,便小楼藏娇,让她守着双亲共度生涯,并帮助他们张罗生意。当时,周庄为水陆要津、重要商埠,商贾云集,人流如织。德记酒店依水傍桥,窗外波光桥影、舟楫往来,颇有诗情画意,是把酒临风的好去处,吸引了无数宾客,由此得了个“迷楼”雅称。上世纪 20 年代,著名进步青年文化团体——南社的发起人、著名诗人柳亚子、陈去病、王大觉、费公直等,曾在此畅饮酣歌、乘兴赋诗,后将在这里吟咏的百余首诗编为《迷楼集》,出版发行,流传于世。从此,迷楼更是声名鹊起。匾额“迷楼”为柳亚子所书。楼内有一间蜡像馆,柳亚子、陈去病、王大觉、费公直 4 人围桌而坐,举箸畅谈,栩栩如生。

碧玉周庄

沈氏传奇

提起周庄,绕不开一个叫沈万三的人,因为周庄的繁华茂盛是和他分不开的。元代中期,沈万三随父亲沈祐从浙江湖州南浔迁至周庄,凭借这里的水运优势做起了生意,成了巨富,也造就了周庄的繁荣富庶。明初,朱元璋定都南京,沈万三捐资修筑了三分之一都城,于是,朱元璋就封他两个儿子为官。后来,沈万三得罪了朱元璋,被流放云南,家产被抄,沈家逐渐没落。但沈万三传奇的一生仍在后世留名。

碧玉周庄

周庄之美,在清澈澄碧的河流间,在玉树临风的石桥上,在清幽恬静的街巷里,在深藏故事的老宅中,细细品味古镇婉约绮媚的天然美景、光华璀璨的历史人文、卓尔不群的风采神韵。周庄当之无愧“中国第一水乡”!

碧玉周庄
碧玉周庄
正文完
 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