楼台水榭梦江南,诗情画意在水乡。湖州之东,太湖之南的南浔古镇,依大运河而建,一条浔溪穿镇而过,小桥流水人家因而浮现。说起来江南的古镇大多相似,河道盘旋、扁舟悠悠,飘扬与深宅窄巷的吴侬软语也是酥软动听的,但南浔的气质却尤为独特。有人说它清冷高雅,有人说它静美真实,真应了那句老话“江南古镇九十九,不如南浔走一走”。在悠长的历史中,南浔与诗意相互浸润,灵动而隽永,富硕而低调,宛如太湖南岸的一颗明珠。
蚕丝故里,诗书之乡
蚕丝与诗书赋予了南浔有别于其他江南古镇的特殊气质,并贯穿起南浔的前世今生。
蚕丝名镇,是南浔古镇的重要“标签”之一。湖州气候湿润、河流纵横、四季分明,自然环境十分利于发展蚕桑业。蚕丝发达的湖州又以南浔辑里丝为最。辑里丝柔润洁白,品质突出,一度享誉世界。凭借发达的蚕丝业,南浔镇成为江南名镇之一。
南浔五园的园主,无一不是经营蚕丝发家的。这个蚕丝王国,织出了华服般的富有和锦缎般的诗意。南浔的商贾富豪,既善于创造财富,又重视文化传承,认为读书是一辈子的事,也是最重要的事,所以他们鼓励后代子孙勤奋学习。南浔也因此文化昌盛,人才辈出,有“九里三阁老,十里两尚书”之称。宋、明、清三代,南浔古镇曾连续走出 40 多名进士,到了民国,名士、奇人更是层出不穷。
水巷蜿蜒“百间楼”
百间楼是江南水乡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沿河名宅群之一,始建于明代中叶。相传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所建。民间传董份的第五个孙子和南浔白华楼主茅坤结成姻亲,但茅家说有 100 个陪嫁的婢女,嫌董家的房子不够宽敞,于是董家就造了 100 间楼房,每名婢女各住一间。因此,百间楼原是家仆婢女的住所,后来成了民居或商铺。掷千金,置百楼,既是南浔富有的表现,更是南浔人底气的十足。“百间楼上倚婵娟,百间楼下水清涟”,或许这浔溪边的一百间楼,见证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爱情故事,一个传奇。
私家花园“小莲庄”
小莲庄是晚清南浔俗称“四象之首”刘墉的私家花园,凝聚了刘家三代人的心血,由刘墉开始规划,历时 47 年建成,占地 27 亩,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湖州莲花庄而自名“小莲庄”。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,依地形设山理水,形成内外两园。内山外水,青松红枫与莲叶荷花相映。沿池为亭台楼阁,结构舒朗雅致,湖光山色净在其中。悠悠小莲,是南浔人心目中诗意的化形。
书藏万卷“嘉业堂”
嘉业堂位于南栅西华家弄,隔溪与小莲庄毗邻,是刘墉之孙刘承干所建,因清帝溥仪所赐“钦若嘉业”九龙金匾而得名。刘承干是秀才出身,从小受诗书气熏陶,喜好鉴赏古籍,又承父亲藏书遗志,凭借刘家雄厚的家底,斥巨资收购了数十家的藏书。后来刘氏家道中落,建国后,刘承干将嘉业楼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。南浔人爱书崇文,也造就了南浔人的博大胸怀,在诗书中,南浔依旧璀璨。
蚕丝的富硕,诗书的文才,南浔孕育着江南的纯真与秀美,南浔是我心目中的江南第一古镇。时至今日,古镇大多商业化严重,南浔虽无法避免但仍保留着绝大部分的古朴,在历史的一隅,独自璀璨。
南浔,且慢!
南浔!!!是个好地方,快出,作者大大!